您所在的位置: 未成年人保护 > 媒体报道 > 正文

守护少年的你丨CCTV13《法治在线》

守护少年的你丨CCTV13《法治在线》

今天的孩子们生活在一个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和成长空间,但沉迷游戏、大额打赏、网络暴力等新的问题也随之涌现。如何以法治之光,点亮未成年人的成长之路?北京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三庭庭长孙铭溪做客CCTV13《法治在线》,一起关注未成年人网络安全。

漫画平台向未成年人提供不适宜阅读的内容合同应属无效

小雪是一名中学生,2020年12月,小雪的母亲发现,小雪在一个漫画阅读平台进行充值,从2019年5月25日开始,到2020年12月22日累计充值金额1466元,小雪的父母对这些充值不知情。小雪的父母认为,漫画阅读平台提供了大量不适合未成年人阅读的漫画内容,未尽到识别未成年人的责任,也没有对未成年人的浏览内容做限制,针对这些内容向未成年人进行收费,也没有经过监护人的追认,应属无效。在与漫画阅读平台沟通无果后,小雪的父母将漫画阅读平台诉至北京互联网法院,请求法院判令原告与被告之间的网络服务合同无效,并退还原告的充值款1466元。

根据查明事实,法院整体考量认为,涉案漫画内容既包括行政规章规定的互联网文化单位不得提供的文化产品,也包括大量不适宜未成年人群体阅读的内容。涉案漫画内容将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价值观养成产生错误引导,可能引发未成年人模仿不安全行为造成较为严重的社会后果,与强化未成年人保护的社会共识明显相悖。最终,法院认为涉案合同内容违背公序良俗,应属无效,判决被告返还原告充值款1466元。

法官说法

本案的合同签订和履行的过程中,原告未满14周岁,正处于“拔节孕穗期”,是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年龄,很容易受到网络上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受到侵害,需要给予特殊的关注和保护。尽管被告当庭陈述其主营对象为18岁至25岁的成年人,未成年人并非其目标用户,且被告对其网络服务对象为未成年人也并非明知,但被告平台事实上向原告提供了含有行政规章禁止内容的互联网文化产品,仍存在较大的过错。

漫画的艺术形式更加容易吸引青少年,而平台的功能设置为只需要简单点击“监护人同意”,就可以无差别进行阅读,这样的功能设置不能对未成年人进行有效的身份识别也缺乏显著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不得创作、发布、传播,有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要进行显著提示。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如果相关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于不适宜未成年人阅读、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没有尽到合理的提示义务的话,需要承担相应责任。

全国法院首个家庭教育指导平台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

在一起有关未成年人大额直播打赏的诉讼中,当事人年仅11岁,在假期使用母亲的手机在某个直播平台观看直播,短短6天的时间,孩子在直播间中打赏了1万多元,而父母对这些消费毫不知情。经过北京互联网法院调解,原告方撤回了起诉。

但调解并不是案件的终点。案件审理过程中,法官发现,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活动关注不够,未安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未选择适合未成年人的服务模式和管理功能,未采取有效的消费管理措施,对个人的网络支付密码保管不当等。

根据新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北京互联网法院向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发出了一份《家庭教育指导令》。这是北京互联网法院发出的第一份《家庭教育指导令》。由于原告和父母的居住地不在北京,这份指导令以线上的形式作出,由法官在北京互联网法院开发的“首互未来”未成年人虚拟谈话室中进行,方便与未成年人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

为进一步提升网络保护家庭教育水平,北京互联网法院还结合涉网案件特点,与相关研究机构共同创设了全国法院首个线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它集合了来自司法机关、高校等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公益组织等各个机构不同领域的有关网络素养的专业课程,具体分为健康上网、网络法治和家庭教育三个板块,目的是通过加强父母的网络素养,进一步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

指导令发出后,通过法院建立的家庭教育指导反馈机制,法官们会通过与接受家庭教育指导义务人谈话、发放问卷等方式,持续跟进学习情况,督促他们正确履行家庭教育责任。

涉未成年人网络纠纷的特征

北京互联网法院受理的未成年人的网络纠纷,主要包括网络服务、网络购物和网络侵权等类型。在这些涉及未成年人的典型案例中,充值打赏类案件涉案金额最高,反映出部分未成年人有冲动性、非理性的消费行为。经过统计,这些纠纷主要源于一些网络上的娱乐消费,如游戏充值、直播打赏等,主要集中在游戏平台、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社交平台等。涉案金额从1000多元到60多万元不等,最高单案涉及的充值金额达到61万元。

除了网络消费的金额大,在相关典型案例中,还能反映出未成年人存在逃避监护人家庭监管的问题。比如未成年人以学校交学费为由,或是进行其他的网络行为为由,获得父母的手机、智能设备等。大多数未成年人使用父母或其他成年人的账号在平台上进行注册、登陆、支付。

针对未成年人网络纠纷案件呈现出来的这些特点,北京互联网法院尝试通过专业化法庭来进行集中审理、专题研判。北京互联网法院挂牌了全国首个互联网少年法庭,出台了关于加强未成年人网络司法保护的工作意见,搭建了“首互未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品牌,从组织机制保障、专业化审判、社会联动、调查研究、教育宣传等各方面全面提升未成年人网络司法保护的水平。

推荐分辨率:1600*900及以上  推荐浏览器:IE10及以上版本、或 Chrome、Firefox浏览器
版权:北京互联网法院所有  京ICP备2000941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60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