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进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裁判文书释法说理的指导意见》的实施,2021年4月9日,由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和自治区法学会协办的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裁判文书释法说理”公益活动——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专场在南宁举行。
在此次专场活动上,北京互联网法院综合审判三庭庭长孙铭溪开展了题为《互联网司法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座,这也是北京互联网法院为落实普法责任制推出的“京法巡回讲堂”活动。
孙铭溪法官首先梳理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与《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裁判文书释法说理的指导意见》的规范沿革和内在关联,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应贯穿在司法的全过程中。
随后,孙铭溪法官从互联网法院的成立背景、历史使命入手,介绍了北京互联网法院“北互三问”思想、“一五四”工作思路,并简要梳理了北京互联网法院在线诉讼中科技应用、电子诉讼规则的相关工作,展示了北京互联网法院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群众互联网时代司法需求的实践探索。
接下来,孙铭溪法官介绍了北京互联网法院的典型案件培育机制,强调核心价值观案件的培养需要系统的机制保障和智力资源投入,要从立案到审理、宣传做好全流程支持,并按照规定强化院庭长监督管理,以保证案件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孙铭溪法官以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的“抖音短视频案”“暗刷流量案”“女童被虐视频上网案”“超前点播案”“人工智能著作权案”“滴滴司机服务合同案”“直播带货案”等典型案例的研判和裁判文书撰写为例,深入剖析了北京互联网法院运用沉入场景、了解技术、抓住本质、价值衡平、尊重融合、亮明司法态度的裁判理念。
最后,孙铭溪法官与到场的广西高院干警代表围绕如何处理案件中的新类型问题、如何进行价值平衡以及年轻干警的成长进步等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到场干警表示,通过此次讲座,系统了解了互联网司法的发展现状,特别是对北京互联网法院为推进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进行的不懈探索和精湛裁判留下了深刻印象,希望进一步加强不同地区法院的工作交流。
此次活动是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裁判文书释法说理”公益活动在全国的首场活动,旨在推动法律实务研究与交流,加强基金会与司法部门的沟通合作,同时为各地法院提供沟通交流平台,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裁判文书释法说理。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副理事长任伊珊,自治区法学会副会长韦军,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戴红兵等出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