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下午,北京互联网法院召开了“电子诉讼庭审规范”新闻发布会,院党组书记、院长张雯在线发布了《北京互联网法院电子诉讼庭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此次发布会依托云平台视频会议系统在线举行,同时进行网络直播,实现了观摩发布、提问互动的全流程在线。发布会由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姜颖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肖建国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刘哲玮副教授接受连线并在线对《规范》进行点评,来自人民网、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日报、科技日报、法制日报、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的近30家中央及首都重要媒体线上参与报道,发布会在北京时间、北京互联网法院官方微博、头条号同步直播,在线直播累计观看人次超过81万。36位人大代表在线参与,通过观看视频直播和回看、进行线上评论和微信互动反馈等形式对法院工作进行“云监督”。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为防控疫情减少人员聚集,各级人民法院纷纷探索线上诉讼以期最大限度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2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加强和规范在线诉讼工作的通知》,对全国法院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诉讼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也为完善网络庭审规范提供了更多的依据。北京互联网法院此次发布《规范》,正是落实最高法院通知精神,积极推广互联网法院在线诉讼经验、为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司法保障的具体举措。
发布会上,张雯院长向大家介绍了北京互联网法院在线诉讼的基本情况、《规范》出台的背景以及主要条文内容等。她表示,北京互联网法院作为在线诉讼改革的“试验田”“样板间”,经过一年多的工作,成功搭建了在线诉讼平台、初步形成了在线诉讼机制、逐步推广了在线诉讼文化。通过13509次、总时长7792小时的在线庭审,在平台建设、环境设置、庭审流程、技术细节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在线庭审实践经验。她指出,《规范》是北京互联网法院在线庭审实践经验的鲜活体现,是在线庭审研究成果和工作要求的最新体现,是对强化在线诉讼、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有力保障。
张雯院长还就《规范》中庭审原则、身份认证、着装规范、纪律要求、异步庭审、录音录像、庭审公开以及到庭、出庭、退庭规范等主要内容和特色内容进行重点介绍。她强调,北京互联网法院的《规范》对于在线庭审有其可复制可推广的部分,但由于其受理案由的特殊性,也有为互联网法院量身定做的部分。互联网司法作为新生事物,将在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开拓创新、顺势而为,为不断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实现网路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更大的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肖建国教授在接受连线时指出,在杭州互联网法院、广州互联网法院相继出台电子诉讼庭审规范之后,北京互联网法院的《规范》亮点颇多。在电子诉讼网上直播的背景下,北京互联网法院首次通过技术+物理手段保证证人不会通过庭审直播旁听案情。此外,由于此前有关规定即确认,在庭审笔录与庭审录音录像内容矛盾时以录音录像为准,所以《规范》确定,在小额诉讼程序和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中,采取以庭审录像代替庭审笔录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审判效率。
北京大学刘哲伟副教授就《规范》进行点评,他指出北京互联网法院发布的《规范》,既是疫情期间提供司法救济的得力举措,也是对未来电子诉讼的指引性文件。他高度肯定了《规范》体现出的两方面特点:一是系统发挥技术优势,集成于法院主导的在线庭审平台,为诉讼主体在线参与庭审提供技术保障。二是严守法律底线,确保庭审的经典形态,在提高便利的同时维护司法的权威。他表示《规范》不仅是一线审判团队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繁简分流试点改革和最高人民法院制定《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实施办法》的回应总结,也是在推进网络强国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向全世界司法同行提交的一份中国经验。
最后,与会记者分别就如何保障在线庭审礼仪规范、如何保障证人证言客观真实、互联网法院与传统法院的关系与未来发展方向以及互联网法院在疫情期间的防范措施等问题进行提问。北京互联网法院法官一一进行了详细地解答。